首頁 / 來一點知識 / 原來如此
你所不知的「海底廢」現世報告(下)
你所不知的「海底廢」現世報告(下)

2020年,台灣針對海洋廢棄物調查,首度進入更前線的海底。過往的調查,大多集中在海灘及海面的清點,也因此,海底廢棄物(簡稱海底廢)的盤點,成為了解海廢全貌極重要的一塊拼圖。台灣周邊海底到底積存了什麼樣的垃圾?又造成什麼影響?在這份圖表裡,我們綜合並分析2020年底公布的兩份海底廢調查資料,除一窺台灣海底的現世樣貌,也將討論他們的前世與來生。首圖來源:報導者 本文授權轉載自報導者
撰文=鄭涵文,設計=鄭涵文、江世民、黃禹禛

台灣海灘、海面及海底廢有何不同?

台灣海灘、海面及海底廢有何不同?

海灘、海面及海底的「海廢相」各不相同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由於海水流向、垃圾密度等變因,台灣海灘、海面及海底的「海廢相」大不相同。

澄洋環境顧問研究主任胡介申解釋,若垃圾密度小於海水,就容易往海面或灘上去,密度大的相對容易往海裡沉。現今全球的人造纖維數量已多過天然纖維,它們的原料密度高,入海後就會漸漸沉入海底。另外,膜狀塑膠則會因細菌、藻類附著,抵銷浮力而往下沉。

海灘、海面及海底的「海廢相」各不相同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海底撈廢:發現什麼?碰到哪些難題?

海底撈廢:發現什麼?碰到哪些難題?

在清回的海底廢棄物中,廢棄漁網佔了近九成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調查之後,下一步自然就是先清理危害度最大的海廢。根據2020年台灣海洋保育署的統計,海底廢棄物共清回41噸,其中,廢棄漁網就佔了近九成。廢棄漁具因危害大,體積也大,成為首要清除的項目。這個結果,也凸顯了更前端漁具管理的重要性。

由於海廢會隨海流漂移,清理海廢會碰到潮汐、氣候、地形、海流等諸多難題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另外,「清海廢」的方法和陸上「撿垃圾」截然不同,除了每趟出海的高昂油費,這種海底打掃還得克服各種艱困的環境條件。

首先要看老天和潮汐的臉色。只要遇上東北季風、西南氣流、颱風天,都無法出海;另外像彰化彰濱、桃園觀新這類潮汐落差有兩、三層樓高的地方,船隻若沒即時返航,還可能受困外海。這類地方全年約只有兩個月宜出海。而澎湖風大,甚至只能選端午到中秋間才能下水。

再來是地形難題。多數垃圾熱點靠近大型河川出海口,常是泥質、沙質地,水容易混濁不清,垃圾被埋著也難以辨識;若遇到珊瑚礁地形,則要避免破壞生態。

有時最難處理的是「找不到被舉報的垃圾」。海廢會隨海流漂移,就算熱心民眾已報出精準座標,船隻奔去後,還是有很高的機會遍尋不著。

回到陸上的海廢去哪兒?

回到陸上的海廢去哪兒?

目前被清回的海洋廢棄物,僅有7%可回收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根據海保署統計,2020年被清回來的所有海洋廢棄物,共計1萬5134公噸。在這當中,目前僅有7%可回收,剩下93%,最終還是會入焚化爐。

由此可見,垃圾從入海、被撈回再到被處理,每個環節對生態來說,都是沉重的負擔。

未來治理關鍵:源頭攔截、減量、再利用

未來治理關鍵:源頭攔截、減量、再利用

清理海廢要從源頭攔截、減量,未來漁具將採實名制管理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海洋垃圾清除不易,治本還是要回到源頭管理。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表示,有了初步調查,就能持續安排後續的清除,降低海洋負擔。但更重要的是要系統性地往源頭減量或攔截。

至於漁具的前端管理,將往實名制的方向前進。即2021年7月將正式上路的「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」。未來相關漁具和相連著的浮子,都必須標上漁船編號,以利後續追蹤。若無法回收或遺失,也要主動向政府通報,違者可能罰3至15萬元。

對於已入海的廢棄物,打撈上岸後,提高海廢再利用率、減少進焚化爐的比率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至於已入海的廢棄物,則往打撈上來後回收再利用的循環方向前進。

海保署科長陳鴻文指出,2020年「海廢再生聯盟」開始試辦,目前由17間再利用機構、海廢產品供應商、研究單位組成,目標是提高海廢再利用程度、降低全數進焚化爐的比率。例如,保麗龍經適當處理,可再製成鍵盤、滑鼠;而漁網、漁具抽絲後,能被再製成眼鏡、衣服;寶特瓶則可做衣服、再生環保瓶或再生包材等。

不過,前端回收動機不足、廢料難分難辨、耗時耗力,可能會是未來會遇到的潛在阻力。

漠視海廢的代價

先不論塑膠和垃圾如何害慘萬千生物,光人類自身,也正在付出龐大代價。特別是昂貴的清運。當然,還有一切被破壞殆盡後的生態反噬。

垃圾入海容易,海廢已存在良久。對比之下,台灣的系統性逐年調查、後續的相應政策如漁具實名制、海廢溯源機制,和再利用聯盟、海廢再生製品溯源標章等措施,都才剛在路上。

在各式海洋研討會上,常聽到學者們憂心地呼籲:漁業樣態需要轉型、塑料經濟需要顛覆性地改變。但這牽動到環環節節和眾多產業,再連動到每一個個人。

而作為個人,要延緩生態浩劫,需從減塑開始。

▋繼續閱讀 ▋你所不知的「海底廢」現世報告(上)https://www.sogastop.com/vision_detail.php?id=78

授權單位
報導者

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。秉持深度、開放、非營利的精神,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,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。

延伸閱讀
瓶裝水大賣為何是個問題? 聯合國智庫:威脅「人人有乾淨水喝」SDG目標
倫敦地下防空洞長出零碳農場 運輸哩程短 新鮮度絕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