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麥創意工作室以美麗的「塑膠食物攝影」喚起減塑意識
塑膠污染歸咎於貪圖便利,然而對環境的傷害都將「從口」回到人類身上。8幅以塑膠微粒為主題的「偽食物攝影」提醒人們落實減塑習慣。首圖來源:Sweet Sneak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雜誌
撰文=林亞璇
Sweet Sneak透過一系列視覺強烈的食物攝影,呈現8種常見、含有塑膠微粒的食物。圖片來源:Sweet Sneak
當今世界各國紛紛開出減塑政策,台灣自2020年起針對各類店家發出一次性塑膠製品的限用令,期許在2030年達到全面禁用;泰國超商、賣場及美國紐約州也開始停止供應塑膠袋。
雖然上對下的減塑政策看似加快馬鞭實施,全球塑料消費量仍以驚人速度持續成長。由於大多數塑膠垃圾最終都會回到自然環境中,且經長時間仍無法完全分解,而是以塑膠微粒(Microplastics)的型態再次進入食物鏈。塑膠微粒是指小於0.5公分(5毫米)的塑料,細小到可以逃過水處理過濾系統,進入水循環及生活其中的生命體,包括浮游生物、魚類、貝類、海鳥等;當生物獵食了含有塑料污染的食物時,這些塑料就被一層層累積至食物鏈的最上層,最終抵達人類的餐桌。
為強調塑膠微粒對生活造成的潛在威脅,並加深人們對一次性塑料使用的認知,丹麥創意工作室Sweet Sneak為哥本哈根動物園舉辦了一個攝影展,透過一系列視覺強烈的食物攝影,呈現8種常見的、可能含有塑膠微粒的食物,以誇張卻融入的手法凸顯塑膠的存在;內含保鮮膜的牡蠣、填充著發泡塑膠(保麗龍)的啤酒、以彩色塑膠袋取代海苔的壽司、裝著咖啡杯蓋的罐頭⋯⋯,甚至看似純淨的瓶裝水都飄浮著不明的塑膠碎片。
以彩色塑膠袋取代海苔的壽司。圖片來源:Sweet Sneak
裝著咖啡杯蓋的罐頭。圖片來源:Sweet Sneak
透過這些圖像,Sweet Sneak也希望打破「海鮮是攝入塑料污染主來源」的迷思,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卻不可見;環境受到傷害的同時,也在一步步危害人體健康。我們該怎麼做?最好的解法或許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檢視生活各個環節,落實減少使用塑膠製品。
知道嗎?生活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塑料污染源。圖片來源:Sweet Sneak
知道嗎?生活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塑料污染源。圖片來源:Sweet Sneak
哥本哈根動物園攝影展現場。圖片來源:Sweet Sneak
★參考資料
1. Sweet Sneak(https://www.sweetsneak.com)
2. Morten Bentzon(https://mortenbentzon.com)